接入網絡后,AP和終端們便開始競爭無線信道的使用。在Wi-Fi系統中,終端和AP的空口時間統一被分為空閑(Idle)和機會發送(TXOP)時段。沒有數據時,設備屬于空閑期,不會發送任何信息。當設備收到數據發送請求時,設備開始進入爭奪無線信道的“仲裁”(Arbitration)過程。沒有中央調度器,所有設備按照數據優先級采用“公平競爭”模式來贏得信道仲裁。贏得信道的設備,將會得到6ms的機會發送窗,然后進入下一個仲裁期。圖 4 802.11中的空口時間分配進入仲裁過程的Wi-Fi設備,首先開啟信道偵聽模式,RF接收機對無線信道中的802.11信號進行監測(Signal Detection)。如果偵聽到的信號強度低于其SD閾值(以下圖思科的方案為例,閾值為-82dBm)時,設備判定目前信道沒有其他Wi-Fi設備在使用。由于Wi-Fi使用的頻段屬于免授權頻段,需要與非802.11設備共享使用,比如藍牙,遙控器,微波爐等等。那么,在判斷信道占用情況時,不僅僅需要能對自身802.11協議的信號進行監測,還需要對不明通信協議的功率進行檢測。這里就引出了第二個檢測機制——能量檢測(Energy Detection)。ED的作用,是判斷無線信道沒有被其他非Wi-Fi設備占用,防止發送的有用Wi-Fi信號被淹沒在噪聲中,通常ED的門限比SD高20dB。圖 5 思科無線設備的SD,ED設定細心的用戶可能會發現,在網絡環境不好的情況下,視頻通話時經常有能聽到聲音但圖像被卡住的現象。這其實是Wi-Fi的一種發送優化措施,用于保障最基本的服務。Wi-Fi將數據分為四種不同的優先級,從上到下分別為語音(VO),視頻(VI),最大努力(BE)和背景(BK)。每一個級別,都會附上不同的AIFS值。AIFS值越低,發送優先級越高。在AIFS時間結束之后,設備便進入了競爭窗口(CW),設備開始偵聽無線信道,同時開始倒計時準備發送。當CW倒計時結束時,如果設備發現信道正在占用,設備便自動進入下一個仲裁期。如果設備發現信道處于空閑狀態,便開始占用信道,發送數據。下圖這個例子,在第一個仲裁期中,IPad的CW時間最短,競爭信道成功,獲得了發送權。在IPad數據發送后,一輪新的仲裁開始,手機在CW結束后,發現信道沒有被占用,獲得了發送權。最終,無線AP贏得了第三輪仲裁,獲得發送權。圖 6 多設備信道競爭過程讀到這里,你可能會發現,這個競爭過程在設備增多的情況下,效率會明顯降低,每個設備的等待發送時間將會變長很多。實際體驗中,你可能也注意到了,在Wi-Fi設備多的公共環境,比如商場、學校中,經常需要等待很長時間,才能發送或接收數據。那么,很有可能是網絡還沒有升級到最新的Wi-Fi 6。Wi-Fi 6可以說是Wi-Fi行業過去十多年中最大的一次革新。具體Wi-Fi 6是通過哪些新特性來解決多設備下網絡阻塞的問題呢?我會在下一期的文章中給大家一一道來。(全文完)本文作者唐欣博士,目前擔任Spectrum Lab技術總監。參考文獻[1] Aruba Networks Blog – Understanding 802.11 medium contention.[2] Cisco White Paper- IEEE 802.11ax: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Wi-Fi.[3] Extreme Networks – The Road to AP discovery